迷失方向嘅民間粵語研究

阿擇 (Chaaak)
6 min readOct 27, 2017

(原文喺 2013年9月11號 公開,2018年7月20號 修正。注意呢度針對嘅係民間嘅個人研究,大學入面嘅學術研究當然唔存在呢啲問題,不過實在太多人借粵語個名著書主說,所以有必要區分返紮實嘅學術研究,同一啲坊間流傳嘅個人見解。)

近年以彭志銘、陳雲等為首嘅粵語支持者,開始喺報章雜誌發表關於廣東話嘅研究型文章,題材圍繞廣東話嘅語彙、發音、本字等多個層面 (例: [1][2]),漸漸成為一個新嘅流派,深受香港本土派嘅支持。我想分析吓呢個民間研究派系嘅研究方向,同埋呢套理論嘅根本問題。佢哋嘅觀點可以主要由以下論述組成:「本字論」、「粵語存古論」、「粵語優越論」,簡介如下:

本字論

倡議者認為粵語所有成份都源自漢語,而所有源於漢語嘅詞必然可以用古藉入面漢字書寫。將一啲口語上嘅功能詞³,本身只有香港字或者冇字可寫嘅功能詞,用生僻嘅漢字代替。

陳雲 (2011) 粵語書寫的兩途²

「將粵語口語接回唐宋的白話,取得活水源頭,之後再推廣其他今人覺得生僻的本字,例如徂(咗)、尐 (啲)、恁(咁)、睼(睇)之類。」

維基百科⁴

「粵語本字,指粵語白話文的正字。廣東話雖然歷史悠久,但過去的文人寫的是文言文,甚少用粵語字,加上粵語有音變的現象,規律複雜,久而久之,沒有人記得此等粵語字原來的寫法,甚至有人以為廣東話是不能寫的。粵曲和小說的例子多不勝數。但作家未必能寫正字,故常用假借同音字。」

粵語存古論

用文言(唐詩宋詞)做標準,同官話、廣東話兩者比較,喺發音、詞彙、句法方面,睇吓究竟係粵語定係官話接近文言。

潘小濤, Facebook⁵

「鄭汝樺講唐詩,我都講呢首唐詩來撐粵語:《戲妻族語不正》,作者胡曾「呼十卻為石,喚針將作真。忽然雲雨至,卻道是天因。」

這是作者賦詩諷刺妻子外家族人有懶音,將「十」和「石」、「針」和「真」、「天陰」和「天因」混為一談。唐朝中期後,入聲消失,就出現上述的發音不正問題了。但粵語不然,用廣東話讀此詩,絕不會出現這個問題,可見粵保留大量隋唐時代的華夏正音。粵語絕對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!」

而唐詩嘅押韻,宋詞嘅用詞,雙賓語結構⁶,亦都只係保留喺粵語等南方漢語。由此引伸粵語係漢語嘅嫡系語言,而其他語言係受污染嘅旁支。

粵語優越論

倡議者認為粵語相較其他漢語語言(Sinitic languages, 或者叫做方言 Chinese dialects),語言功能有優勢。論點包括:

--

--

阿擇 (Chaaak)

《粵典》創辦人,而家全力推廣粵文書寫。Founder of words.hk and advocate of Written Cantonese